近年来,情感诈骗案件层出不穷。老年人作为一个日益壮大得群体,由于其年龄大了,思想偏落后,大多数情感缺失,关爱少,经常被作为情感诈骗的对象。缘何老年人会经常被情感诈骗?老年人上当受骗需要如何预防?黄昏老年网(www.huanghun.com)就为大家介绍两个老年人情感诈骗的案例,并告诉各位老年朋友需要怎样防止情感诈骗。
   
       老年人被情感诈骗
      案例一:误入情感陷阱
 
  2014年5月,北仑区人民法院审理过一起案件,72岁的华老爷子,起诉一名23岁的女子,要求归还170万元的拆迁款。几年前他所在的村子拆迁,分了一笔拆迁款。
 
  华老爷子几年来一直独居,2009年,他独自出门旅游,在火车上认识了一女子。旅行回来后女子时常到他家里看他,帮他打扫卫生。老人没有亲人,这么多年来,第一次有人这么关心他,他很是感动。2011年,华老爷子所住的房子拆迁,分得了170万元的拆迁款。
 
  有一次女子跟他提起,生意进行得不太顺利,有个很好的项目,投了肯定赚钱,可惜她手里没有现金。“她向我借点钱做生意,月息2分。”
 
  在两三年里,他陆续把170多万元准备拿来养老的拆迁款借给了女子做生意。2014年,两人联系渐渐少了,慢慢地,女子也不大来看他了,最后人间蒸发。
 
  华老爷子将女子告上法庭,虽然借贷关系十分明晰,但因为找不到人,案子最终经公告后,缺席判决。目前案件已在北仑法院进入执行环节,北仑区法院民二庭的法官彭晓晓介绍说,“女子名下只有一套房子,债务纷乱,人也找不到。老人能拿回多少,真是个未知数。”
 
  彭晓晓表示,对比年轻人,老年人对于情感上的寄托更多在于一种依赖性。空巢老人、独居老人在面对陌生人给予的关爱时,心理设限会下降得更快。一旦取得了信任,随之而来的利益牵扯则会成为老人们容易忽视的陷阱。

老年人健康诈骗

      案例二:“神医”瞄准老年人

  2010年,来自广西的一女两男在海口、琼海等地假扮“神医”骗钱,12次得手,一共骗取钱财近50万元。在12名受害人中,大部分都是上了年纪的阿婆。

  案件中,骗子所用的伎俩并不高明,一般先由女性骗子采取问路、帮扶老人等方式,与受害人攀谈取得信任,并获得受害人的家庭信息和健康状况,然后称有“神医”能为其消灾治病,进而有“托儿”进行配合,制造假象使受害人上当。“神医”在为受害人“消灾治病”时,以各种借口让受害人拿出积蓄和贵重物品交给他“代为保管”,之后暗地掉包。

        老人为何易成骗子目标?

  和其他年龄段的群体相比,老年人常常成为骗子眼中的“唐僧肉”。在诈骗案中,针对老年人群体的涉医药保健类、涉情感类骗局让许多老年人防不胜防。

  海南省心理学专家、海南大学学生工作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竭婧认为,身处新时代,一些老年人对新鲜事物了解较少,防范意识弱,容易给骗子以可乘之机。而老年人渴望健康、害怕生病,涉医药保健类的骗局恰好利用了老年人这种注重养生保健、延年益寿的心理。

  此外,据海口市老龄办主任武金岭介绍,一些老年人爱贪小便宜,骗子便瞄准了这部分人,常常通过组织免费体检、免费养生讲座等活动方式,请来所谓的“专家”进行推销,老年人盲目相信“权威”,容易上当受骗。

  在涉情感类骗局中,有些老年人离异或丧偶后,子女又不在身边,常常会感到情感空虚、孤独寂寞,渴望有人相伴左右。许多犯罪分子恰好利用了这一点,对老人嘘寒问暖骗取老人信任,然后再设下温柔的情感陷阱骗取老年人钱财。

          怎样避免上当受骗?

  武金岭建议,老年人患病后,应去正规医院就诊,不要盲目相信虚假医药或保健品宣传。

  竭婧建议,老年人要多看新闻、社区宣传栏等,了解社会动态,提高防范意识。在日常生活中,不贪图小便宜,在进行大笔消费支出时,先征求家人意见。

  同时,老年人的儿女不仅要从物质上赡养父母,更要从精神上关心父母,及时了解老年人思想动态,对诈骗类犯罪做到“早发现、早预防”。那些常年在外工作的人,要常回家看看,多带老人走走开阔眼界,把新鲜资讯讲给老人听,提高老年人自身的辨别力。

  此外,社区和公益性社会团体应对老年人这个群体给予更多关注,经常开展防范宣传教育,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、防骗意识和辨别能力;加大监管力度,部门联动,大力整治虚假诈骗活动;组织成立积极向上的社会团体,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文体休闲活动和空间,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。

       黄昏老年网敬告各位老年朋友:多了解学习诈骗知识,谨防各种诈骗事件的发生,提高了老年人分辨真假和识别陷阱的能力,以防上当受骗。

推荐:老年人投资理财注意事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