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年人丧偶后自我调适心理

在家庭、社会关系的丧失中,最难忍受的莫过于亲人的丧失,尤其是配偶的丧失,但这又是不可避免的。配偶一旦不幸早逝,对老年人来说就像遭受掠夺,其痛苦的程度可想而知。然而,悲伤这种不良心理,长期积压在心中,会使人体器官受到损伤,并可导致某些器官的病变,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,如脑出血、急性心肌梗塞等。

这道难关如何过?心灵创伤如何医治? 唯一的态度就是采取积极措施,不要寂然独处,独自忍受。靠个人力量是很难走出悲痛深渊的。

在此,介绍一些方法,,以帮助痛失配偶的老年人尽快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。

1.自我安慰 失去了几十年朝夕相处、患难与共的老伴确是一件令人心碎、悲伤不已的事件,但这又是不可挽回的事实。不妨理智地提醒自己: 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接近死亡,死亡这个自然法则是逃脱不了的。进而,可安慰自己: “早”走一步的老伴一定 “希望”我多保重身体,愉快、坚强的活下去。

2.避免自责 老年人丧偶后,常常会责备自己对不起死去的老伴,诸如,以前做过一些错事,和老伴争吵过,没有满足老伴某些愿望等等。这种自责心理会使老年人整天唉声叹气,愁眉不展,对身心健康不利。应该用积极的活动主动地避免这种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自责心理。

3.排泄悲痛法 向亲朋好友倾诉内心的悲痛,以得到劝慰。一般老年人丧偶后,情志悲痛。孤寂难忍,而向老朋友、老同事、老同学诉说内心的痛苦,都会得到一定的安慰,可以解除一些内心空虚感,得到人生的温暖。

4.投身工作法 投身工作有助于思想平静,可以减轻内心的痛苦。如果因病不能上班,或已退休在家,到亲友家走走吧,看到人家成双成对的,不免内心想起老伴而触景生情,悲痛难止。而在家里干些家务活,见物如见人,也难以平静内心的痛苦。此时,如果继续从事某项工作,不论是科研方面还是社会方面的工作,作调查,写文章,在强烈追求的动机推动下,埋头研究与工作,尽量把悲痛从头脑中挤出去。

5.转移注意法 俗话说: 见物如见人。常常看到老伴的遗物会不断强化思念之情,增加折磨自己的力量。因此不妨把有些遗物收藏起来,尤其是最能引起痛苦回忆的物品,把注意力转移到现在的生活中去。看书是个好办法。要使自己生活在和过去的日子完全隔绝的今天,用铁门把过去与未来割断,不要回忆往事,也不要担心未来。多看些有助于消除忧郁的书。

6.帮助他人法 人不能离开社会。隔离和孤独的情感往往是情绪障碍的核心。而关心他人的疾苦则可以减轻自己的悲伤。如果把情感集中到自己的悲痛上,会越来越难以解脱。与他人同舟共济,关心他人的幸福与痛苦,可以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安慰,同时也能正确地看到自己的烦恼与悲痛。“每逢佳节倍思亲”,有一位妇人在失去丈夫的第一个除夕夜,非常思念亲人,当她想到楼下刚刚丧偶的另一个老太太也一定思念亲人时,于是找到老太太一起谈心,互相劝慰。在劝慰别人的过程中,自己的感情也得到了一定的解脱。

7.化悲痛为力量 哲学家尼采有句名言: “未致我于死的东西,使我变得更加坚强。”人死不能复生,活着的人不仅要寄托哀思,更要坚强地活下去,活得有意义。生存的意义在于“有所为”和“有所用”,要化悲痛为力量,逐渐从悲痛中解脱出来。

8.追求积极的生活方式 老伴去世后,原有的某些生活方式被迫改变,孤独感更加严重,应寻求积极的生活方式,这对新生活的开始是有益的。

9.建立新的依恋关系 生活在社会生活中的人类,都有一定的依恋关系: 儿童依恋母亲,而成人最为密切的依恋关系一般是夫妻关系。一旦丧偶,这种亲密无间的依恋关系被无情地摧毁了。如果此时能和子女、亲朋好友等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的依恋关系,就能有效地减轻哀思。在适当的情况下,再婚也是建立新的依恋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。

总之,老年人应勇于面对各种丧失的现实。人一辈子要有许多调整、改变,只要接受现实,采取积极主动的应战措施,是可以驾驭自己,驾驭生活,使生活质量提高,愉快、幸福地度过晚年。